金屬的腐蝕原理
腐蝕是指材料與環境發生化學反應或電化學反應所造成的破壞。這種破壞導致材料性能的損失與失效,造成資源浪費乃至引發設備事故。金屬材料和非金屬材料均可以和環境介質發生作用而腐蝕。
對金屬材料而言,腐蝕是一種自發的過程。除了少數貴金屬(金、鉑等)外,各種金屬都有轉變成離子的趨勢。這種向離子化或化合物狀態變化的過程,伴隨著自由能的降低。
從熱力學來理解,物質總是從高能不穩定向低能穩定轉變,所以,腐蝕雖然破壞了材料的性能,實際上卻使金屬處于更穩定的狀態。
按腐蝕反應機理,腐蝕分為化學腐蝕和電化學腐蝕。
>>化學腐蝕
金屬與周圍介質直接的化學作用,不伴隨電流發生的腐蝕叫化學腐蝕。
例如,化工廠里的氯氣與鋼鐵表面反應生成氯化鐵:3Cl2 + 2Fe=2FeCl3,這個反應無電流的產生,屬于化學腐蝕。
金屬在干燥的氣體介質中和不導電的液體介質(如酒精、石油)中發生的腐蝕,都屬于化學腐蝕。
>>電化學腐蝕
金屬與周圍導電介質發生電化學反應產生的腐蝕叫電化學腐蝕。大氣腐蝕、海水腐蝕、土壤腐蝕等都屬于電化學腐蝕。
電化腐蝕過程中有原電池形成并可分為析氫腐蝕和吸氧腐蝕。
原電池形成條件:
①有兩種活性不同的金屬(或非金屬)作電極;
②兩電極同時插入電解質溶液中;
③構成閉合回路。
以鋼鐵生銹舉例。鋼鐵暴露在空氣中,表面吸附水汽形成一層薄薄的水膜,O2、CO2及SO2等氣體溶于其中,使之成為電解液。有了這層電解液,鋼鐵表面的鐵和滲碳體由于電勢的高低,形成兩個電極,鐵為陽極(負極),滲碳體為陰極(正極)。條件全部具備,無數個微小原電池形成。
當鋼鐵表面水溶液為酸性(PH<5.6),鐵和水發生析氫反應,最終生成氫氣及Fe2O3;當水溶液為中性或弱酸性(PH≥5.6),鐵和水及氧氣發生吸氧反應,最終生成Fe2O3。共同的產物是Fe2O3,鐵銹的主要成分。
表 電化學腐蝕化學反應式
類型
|
析氫腐蝕
|
吸氧腐蝕
|
負極
Fe
|
Fe-2e=Fe2+
|
2Fe-4e=2Fe2+
|
正極
C
|
2H2O+2e=H2+2OH-
|
O2+2H2O+4e=4OH-
|
總
反應
|
Fe+2H2O=Fe(OH)2+H2
|
2Fe+2H2O+O2=2Fe(OH)2
|
4Fe(OH)2+2H2O+O2=4Fe(OH)3→Fe2O3·nH2O
|
由于O2的氧化能力比較強,故在大氣中金屬的電化學腐蝕一般以吸氧腐蝕為主,甚至在酸性較強的溶液中,金屬發生析氫腐蝕的同時,也有吸氧腐蝕的產生。
化學腐蝕與電化學腐蝕有時候很難明確地區分開來。例如鐵在水蒸氣中一般發生電化學腐蝕,但在高溫時卻轉化為化學腐蝕,而且很難明確區分其溫度界限。總體而言,金屬的腐蝕主要為電化學腐蝕,而且其腐蝕速度比化學腐蝕快很多。
|